美式英语

格罗宁格博物馆东馆 

首次在项目设计中得助于数字化运算的技术,使蓝天组又进一步的实现与推进创新科技于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Sketch by Wolf dPrix

©

Coop Himmelb(l)au

地点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业主
Stichting Fondsbeheer Nieuwbouw Museum
项目规划启动
1993 
工程启动
1994 
项目启用
1994 
总面积
900 m²
体积
4,300 m³

项目信息

格罗宁格博物馆建筑群是形式、色彩和材料的绝妙组合。整体设计由米兰建筑师亚历山德罗· 门迪尼 Alessandro Mendini 负责,为此,他邀请了设计师菲利普· 斯塔克 Philippe Stark 和米歇尔· 德·卢奇 Michele De Lucchi,以及设计博物馆东馆的蓝天组团队共同进行设计。

格罗宁格博物馆是蓝天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首次在大尺度上实现了将功能主义方盒子的牢笼炸开成上千个碎片的空间概念。得益于所谓的“空间臂”技术,使真实三维模型的设计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转化为图纸。在当时,这种新技术使得形式、空间和结构上的设计突破成为可能,并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维度。

整个展馆是一个三维的艺术作品,坐落在基于门迪尼规划的体量设计的基座之上。设计旨在打造“开放建筑”,强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交互,通过让内部的访客在某些角度突然瞥见外部来制造意外之喜。墙壁由钢铁和玻璃制成,阳光能够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照射进来,行走其间的访客会蓦然发现自己站在城镇运河上方的一个平台之上。不同层次的路径便于观者从各种角度欣赏艺术品,比如在地面层,抑或是从地面上方几米处横穿展览区域的吊架上。整体结构由大型的双层钢板构成,其间不相连的空隙则使用钢化玻璃进行填充。最初的设计草图由沃尔夫· 狄· 普瑞克斯闭眼所作,采用数字技术将其放大至建筑物的实际比例后,以一层沥青印在建筑的钢板上。

试想一下,4mm 厚的钢板经过100 年的时间后将会锈蚀殆尽,然而图纸是用沥青印上去的,并不会生锈。所以100 年后,博物馆也许不复存在,但沥青所作的草图却能得以留存。” 沃尔夫· 狄· 普瑞克斯。

为了在紧张的预算和时间内完成项目,当地的造船技术被应用于东展馆主要元素的建造中。这些钢板在格罗宁根东部的一个造船厂中生产,且其结构、保温、涂料和边缘细部也全部预制完成,然后通过驳船运输至场地。这种流水线工作的方式,带来的是一个极其迅速且经济的工程周期,以及一座在材料和全焊接细部上都很像船只的建筑。

项目详情

©

Margherita Spiluttini / Az W Wien

©

Margherita Spiluttini / Az W Wien

©

Margherita Spiluttini / Az W Wien

©

Margherita Spiluttini / Az W Wien

©

Margherita Spiluttini / Az W W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