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歌剧空间21
为实验表演艺术所打造的可拆解式展演空间
项目信息
该场馆是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Bayerische Staatsoper)实验表演艺术所打造的临时活动空间。这个可拆解的构筑物能够容纳300坐席或是700名站立观众,通过货运集装箱还可将其运输到下一个活动地点。模块化的架构可以将该场馆重新安置在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之上、任何地点之中,并可以适应所有者的不同需求。
质量,亦即重量是衡量空间声学的决定性标准。“迷你歌剧空间21”的设计理念从化解两者间的“矛盾”开始:蓝天组所面临的挑战是既要设计一种能够满足快速拆卸、重新组装,又能满足音乐厅声学要求的轻质架构。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同时兼具优质声学条件和质量轻盈的空间呢?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第一个确定的考量点是在馆内引入建筑元素,从而转变空间的声音序列,同时通过一系列锥状的“音景(Soundscaping)”来建立音乐厅必备的具有反射、吸收特质的墙壁。
声学与音景
为了实现“音景”的优化,蓝天组团队首先构筑了广场与街道之间的声音屏障;其次,通过塑造场馆的几何形体,借助建筑自身的体块偏转外部噪音;最后,设计场馆外侧面层纹理,籍此反射、吸收不必要的声音。
蓝天组与伦敦奥雅纳(Arup)的声学顾问合作,共同为“迷你歌剧空间21”打造了由“声学锥状突起”所构的立面。这一几何构筑物从场馆表面的各处向外突出、升起,通过其三角形态吸收、反射街道上的噪音,从而在广场中央构筑了一个“静寂区”。此外,“声学锥状突起”的设计也与结构构件的振动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剧院内部的声学效果。
“声学锥状突起”的设计源于将“音乐”抽象化为空间形式的奇思妙想。建筑师以此为出发点,截取、转录了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紫雾弥漫(Purple Haze)”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中的片段。通过对这两段音频进行分析,借助参数化“脚本”生成的三维模型,继而,将这些音乐序列转化为独特的“锥状架构”。由此,抽象的音乐被转译成了建筑空间。
这种将建筑与音乐结合的想法其实并不新奇,“音景(soundscaping)”一词也绝非首创。“音景”与景观相似,其中都包含了“塑形的概念(Gestalt)”。在音乐界,“音景”最早作为一种作曲方式源于1940年代。在建筑方面,早在勒·柯布西耶与伊安尼斯·泽纳基斯就音乐与建筑的话题进行讨论时,就开始思考音乐作品的三维实践,其中重要的例子是勒·柯布西耶的利浦馆(Philips Pavilion)和拉图雷特(La Tourette)的窗户隔断设计。
泛光安装
“迷你歌剧空间21”朝向街道及马斯特尔广场(Marstall square)一侧的外壳与其双层倾斜立面分离、开放、形成了一处间隙空间,打造了一处不受天气影响的休息室及酒吧区。而由音乐转换而成、水晶般的可触碰双层表皮形成了从广场到入口以及主要表演区域的过渡空间,折叠的悬臂式屋顶则突显了场馆的主入口位置。
由cat-x开发的休息室装置完善、加强了场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复杂的多重投影不仅照亮了休息室内部,同时也与音乐厅声学交互。由此,场馆内的空间感知进一步融合了光的运动,使得建筑呈现出仿佛时刻都在运动的形态。
项目详情
在地图上
相关项目
奥尔堡音乐厅
Aalborg, Denmark
2008–2014
Expo.02 Forum Arteplage
Biel, Switzerland
1999–2002